山西立法禁止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
塑料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是重要的基础材料。不规范生产、使用塑料制品和回收处置塑料废弃物,会造成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近日,山西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山西省禁止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共二十五条,将于2022年7月1日起实施。
《规定》有哪些亮点?下一步将如何组织贯彻实施?《法治日报》记者近日深入山西省人大、省发改委对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采访。
“通过地方立法,禁止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促进塑料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水平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要求。”谈起此次立法的重要意义,山西省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志刚这样说道。
白色污染是全球性问题,“禁塑”正在变成全球各国保护环境的共同举措。“通过地方立法,能加强公众的环境资源保护意识,推动改变消费习惯,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王志刚说,禁止的同时必然要求研发、生产和推广使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禁塑”在推动山西生物降解塑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王志刚表示,山西省人大常委会格外的重视禁止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立法工作,提前介入立法工作,听取起草部门工作情况汇报,认真开展调研论证听证,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并邀请提出“禁塑”立法议案建议的省人大代表参加立法调研。
2021年5月13日,山西省政府第109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规定》草案,5月25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对草案进行了初审,7月29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二审通过。
“‘禁塑’是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因此《规定》对政府部门及相关市场主体责任义务进行了明确。”王志刚说道。
《规定》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执法机制,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市场监督管理、商务、文化和旅游、城市管理、邮政管理等部门负责日常监督管理和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查处。同时要求开展宣传活动,学校应当开展知识普及和教育。鼓励公众减少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
在相关市场主体的义务和法律责任上,《规定》明确经营场所管理者应当建立管理制度,经营者在经营场所应当设置提示标识,电子商务、快递、外卖等行业应当建立完整行业管理制度。
而在政策支持及保障措施方面,《规定》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替代材料和产品的研发、引进和推广,对生产替代品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人才引进等支持,应当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产品认证制度和全生物降解塑料标识制度。
农用薄膜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用品,也是白色污染的大多数来自之一。《规定》对农用薄膜的生产使用进行了专门明确,要求生产者应当确定保证产品质量,销售者不得采购和销售未达到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农用薄膜,使用者不得随意弃置、掩埋或者焚烧,应当建立健全农用薄膜回收利用体系,支持以旧换新、有偿收购。
《规定》明确禁止、限制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实行名录管理。由省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禁止、限制名录,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斌和记者说:“塑料制品与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国家格外的重视塑料污染问题,不断推进禁塑、限塑政策、法律的落地实施,并对塑料污染的防治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在《规定》的起草和修改阶段,对于如何科学、合理地设定禁止、限制使用的范围是非常慎重的,主要考虑到禁限塑工作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很大、与广大人民群众、行政相对人的权益紧密关联。”
成斌和记者说,对于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袋,国家规定到2020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的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通过建立集贸市场购物袋集中购销制度,在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2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和沿海地区县城建成区。到2025年底,上述地区的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同时规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城乡接合部、乡镇和农村地区集市等场所不再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如果采取列举种类的表述方式,明列禁限的范围,不但存在技术上的缺陷,也缺乏实施当中及时作出调整的灵活性,反而不利于与国家法律、政策规定的有效衔接,也不利于广大人民群众、行政相对人在生产生活中的平稳过渡和接受适应。”成斌表示。
因此,在反复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禁限塑名录管理方式。同时规定,禁止、限制名录应当包含实施品类、实施地区、实施行业、完成时限等内容,并实行动态调整。这样便确保了山西地方性法规与国家法律的精神和国家的政策规定是相吻合、相衔接、一脉相承的。
“塑料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山西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立刚说道,山西省委、省政府格外的重视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要求在全面落实国家工作部署的基础上,提速加码全省塑料污染治理步伐。“《规定》的出台将为山西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了更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是深化任务落实。强化市县属地管理,压实地方主体责任,完善专项工作机制,推动形成职责清晰、多方联动、狠抓落实的工作合力,确保年度任务完成。依照国家统一部署,适时动态调整禁止、限制目录。
二是严格督促考核。加大日常监督管理力度,加强任务落实调度评估,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及时督促整改。开展联合专项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依法严肃处理。
三是突出重点区域治理。进一步细化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扎实推进目标任务落实。强化对塑料制品生产企业、商场、超市、集贸市场、餐饮场所、流动摊贩、农用地膜等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执法监管,以严格执法成效保证塑料污染治理取得实效。
四是拓宽替代品应用。工信部门以可降解、可循环、易回收为主要方向,组织企业稳步扩大可降解塑料、环保布袋等替代产品的产能产量。制定出台可降解材料产业链扶持政策。商务、农业等部门做好产供销需方面的衔接工作。科技部门加大可降解材料等研发技术和应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五是增强舆论氛围。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加大对塑料污染治理的宣传力度。各职能部门主动对接媒体,做好本部门职能范围内的政策解读及宣传工作。引导相关社会团体和公众热情参加,逐步形成绿色、低碳、节约的消费理念,推动塑料污染治理成为社会文明新风尚。
多措并举,筑牢电动车安全线年末,我国电瓶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瓶车4228万辆。
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为“全球战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当日发布的《废塑料化学循环综合性研究报告》显示,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正在给黑洞做“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级计算机模拟显示,以吸积盘结构绕黑洞旋转的物质会在名为耀斑的高能事件中周期性喷发。
4月25日至29日,以“创新:建设更美好的世界”为主题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将在北京举办。
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38.5亿吨,天然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66834.7亿立方米。
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写在中国人民海军成立75周年之际
在中国人民海军成立75周年之际,全体海军将士初心如磐,正以崭新姿态阔步向前、逐梦海天,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21日至22日,江南南部和东部、华南中东部和南部等地仍有强降水,局部地区有大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苏州市吴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周春华介绍,在修缮古建筑时,文保团队也积极采用新技术。“通过保护促进利用,通过利用加强保护,让文物建筑活起来。
21日,在2024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创建蛋白质组学体系”“基于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发现新的白血病生物分子标志和药物靶标”“揭示非经典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及鉴定有关蛋白家族成员”等三项成就入选。
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制定并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ECO 第1部分:农田生态系统》。
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4月20日在广东广州出坞。该船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它的建造出坞,标志着我国在冰区深海科考装备和船舶设计自主可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类争论的焦点。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形态趋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大范围的应用,一些企业的无人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3年,生成式AI在全世界爆火,引发了AI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AI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